一、憨憨猪大虫是新脸版布偶吗?
憨憨猪大虫是新脸版布偶,2022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脸版布偶,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布偶是怎么配出来的,其实新脸版布偶是咱们传统布偶和喜马拉雅猫进行交配,配出来的猫咪。
新脸版猫咪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嘴比传统布偶嘴比较短,嘴套比较大,小的时候像波斯猫的甜美,长大后反而越长越凶悍。
二、喜马拉雅猫体成熟时间?
猫咪一岁就算成年了。通常情况下,猫咪会在六个月左右达到性成熟,十二个月左右达到体成熟。
猫咪在六到八个月的时候会出现首次发情,这个时候猫咪已经出现性成熟,具有繁殖的能力,但是它们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,所以这个时候是不建议给它们进行配种的。
如果猫咪完全发育需要一到两年,所以如果需要给猫咪进行配种生小猫,可以等到它们第二次发情的时候然后再进行。
三、重点色布偶猫和什么配?
重点色的布偶猫和暹罗猫是可以交配的
不同品种的猫咪之间也有长的很相似的情况,
比如重点色的布偶猫和暹罗猫,因为脸上都是黑黑的比较有特点,所以看起来就基本长的是一样的。
目前现有的品种是用已经存在的两种或几种品种,不断的杂交而成,比如我们比较常见,喜马拉雅猫就是用暹罗猫和波斯猫杂交培育而成,有这样成功的先例,便有后人的认真借鉴,所有有人想用暹罗猫和布偶猫杂交,这其实会出现很多问题,新品种出现的第一步确实是要杂交,但是后期还需要不断的培育,以确定要我们需要保留的性状得以完全保留下来,并能稳定的遗传下去。
我们简单的使用暹罗跟某一品种交配,后代会出现很多种情况,并且品种不纯正,遗传性状不稳定,最差的情况是出现一些遗传疾病,所以,杂交并不可取。如果想要繁殖暹罗猫,最好的选择就是用暹罗猫,并且用品相更好的暹罗猫交配,可以得到更优异的后代,这是我们最可取的繁殖方式。
如果不是为了想培育的心的品种而这样操作,其实完全是没有这方面的必要的,因为很多猫咪被培育出来之后,会出现很多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疾病,比如折耳猫,先天性骨骼方面就有疾病,也是治疗不好的,虽然小的时候看不出来,但是年龄增长之后会越来越明显。当然折耳猫的举例可能还是问题最小的一个。所以并不建议大家不同品种猫咪交配哦。
四、世界10大名猫?
1.布偶猫
布偶猫,也被称为布拉多尔猫,原产于美国,是猫中较大、较重的一种,也是喵星人中颜值较高的猫咪之一,因为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和不凡的美貌,也被大家称之为“仙女猫”。布偶猫的头呈V形,眼大而圆,被毛丰厚,四肢粗大,尾长,身体柔软,毛色有重点色、双色、手套色等。布偶猫抱起来像软绵绵的布偶,对人非常友善,性格比较温顺粘人,饲养起来较为容易,是非常理想的家庭宠物。详细
2.暹罗猫
暹罗猫原产于暹罗(今泰国),故名暹罗猫,是世界著名的短毛猫,也是短毛猫的代表品种。暹罗猫柔韧性好,肌肉发达,身材苗条,长得棱角分明,腿细而长。作为一种著名的宠物猫,暹罗猫能够较好适应主人当地的气候,且性格刚烈好动,机智灵活,好奇心特强,善解人意,对主人忠心耿耿、感情深厚,如果强制与主人分开,可能会抑郁而死。详细
3.美国短毛猫
美国短毛猫是原产于美国的一种猫,其祖先为欧洲早期移民带到北美的猫种,并与英国短毛猫和欧洲短毛猫属同类,是短毛猫类中大型品种。美国短毛猫以体格魁伟、骨骼粗壮、肌肉发达、生性聪明温顺而著称。它头大而圆,两颊丰满浑圆鼻梁直,耳大略呈圆形,两耳间距宽,眼睛大而圆,炯炯有神,两眼间距宽。体毛厚密,毛色多达30余种,其中银色条纹品种最为名贵。详细
4.波斯猫
波斯猫是以阿富汗的土种长毛猫和土耳其的安哥拉长毛猫为基础,在英国经过100多年的选种繁殖,于1860年诞生的一个品种,平均寿命12-15年,体重在3.5到7公斤,是很常见的长毛猫品种。波斯猫有一张讨人喜爱的面庞,长而华丽的背毛,优雅的举止,故有“猫中王子”、“王妃”之称,是世界上爱猫者颇喜欢的纯种猫,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详细
5.异国短毛猫
异国短毛猫,别名外来种短毛猫、短毛波斯猫、异短猫,是一种人工培育的杂交猫咪,是在六十年代的美国,以人工方式将波斯猫等长毛种的猫与美国短毛猫、缅甸猫等交配繁殖出来的品种。异国短毛猫的被毛与美国短毛猫相似,不过却有着像波斯猫一样的矮脚马体形以及大圆脸和扁鼻子。异国短毛猫除拥有浓密被毛外,还保留了波斯猫独特的可爱表情与圆滚滚的体型。这类猫咪的外形胖乎乎,是非常可爱的。详细
6.喜马拉雅猫
喜马拉雅猫是暹罗猫和波斯猫杂交而产生的一种品种,该品种的猫咪性情非常好,且聪明可爱、优雅,被叫做这个名字是因为和这个名字的兔子长相相似,而和喜马拉雅山无关。喜马拉雅猫融合了波斯猫的轻柔、妩媚和反应灵敏,暹罗猫的聪明和温雅。它有波斯猫的体态和长毛,暹罗猫的毛色和眼睛,四肢肥短而直,身体很短,胸部深,耳朵小巧,眼睛大,眼睛是蓝色的,越蓝越好。详细
7.加拿大无毛猫
加拿大无毛猫,亦称斯芬克斯猫,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养猫爱好者在1966年,从一窝几乎是无毛的猫仔中,经过近交选育,特意为对猫毛过敏的爱猫者培育成的。这种猫是自然的基因突变产生的宠物猫,除了在耳、口、鼻、尾前段、脚等部位有些又薄又软的胎毛外,其它全身部分均无毛,皮肤多皱有弹性。加拿大无毛猫性情温顺,独立性强,无攻击性,能与其它猫狗相处。详细
8.阿比西尼亚猫
阿比西尼亚猫别称埃塞俄比亚猫,又因步态优美被誉为芭蕾舞猫。而阿比西尼亚猫的毛色同野兔相像,英国人亦称它为兔猫或球猫。阿比西尼亚猫身体苗条,被毛密生,呈土黄色;四肢细长,肌肉发达;头为楔形,眼睛大,呈金黄色、绿色、和淡褐色;下巴、嘴唇及眼边缘有浅奶色条纹。由于具有这种条纹并且头上有许多斑点,使得阿比西尼亚猫很像小型美洲狮。详细
9.挪威森林猫
挪威森林猫以白话直译的说法,就是在挪威森林里面栖息的、生存的猫,这是斯堪地半岛特有的品种,其起源不明,常常以像妖精的猫出现在北欧的神话之中。挪威森林猫外观与缅因猫相似,与西伯利亚森林猫同列。森林猫生长的环境非常寒冷和恶劣,因此它长有比其它猫更厚密的被毛和强壮的体格。挪威森林猫体大肢壮,奔跑速度极快,不怕日晒雨淋,行走时颈毛和尾毛飘逸,非常美丽。详细
10.土耳其梵猫
土耳其梵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品种,它们是由土耳其安哥拉猫突变繁育而成的,严格上来说是安哥拉猫的一个品系。梵猫是一种纯天然的猫,不是通过繁育人特意培育的物种。所以虽然它们非常适合家养,但是做为国宝级稀缺物种,梵猫在中国很少见甚至没有。在土耳其当地政府大力扫荡走私出口梵猫下,一只纯种土耳其梵猫的价格在黑市能卖到数百万美元
五、拿破仑蓝白矮脚猫分长毛跟短毛吗?
猫咪进入人们的家庭成为正儿八经的家养宠物的时间并不长,在三十年前,大多数猫咪还是散养的。但是猫咪成为人们饲养的家庭宠物的速度非常快,也仅仅是过了这三十多年,猫咪和狗子已经成为人们饲养最多的宠物。
与此同时,我们身边出现的猫咪也不只是中国本土狸花猫、奶牛猫、橘猫等等,美短、英短、布偶、加菲已经非常常见。近几年,缅因猫、卷耳猫、矮脚猫、无毛猫等这些价格上略贵的小众猫咪品种也有很多人饲养。
每种猫咪都有各自的优点,也有自己的忠实拥护粉丝。而品种一多,自然就有纯种和非纯种之分。从一只猫的长相大小耳朵等等,都能有理有据地给出这猫是什么品种是不是纯种的判断。关于矮脚猫,有这么一句话流传“长毛矮脚就是拿破仑,短毛矮脚就是曼基康”。
矮脚猫出现在公众面前不过二十多年,已经凭借它们甜美的外表和小短腿俘获了一大批铲屎官的心。小短腿就是矮脚猫的标志,最开始的矮脚猫就是曼基康猫。
曼基康是从英文munchkin翻译过来的,所以又会叫做“曼赤肯”、“曼其金”,这个英文名字的意思就是小巧玲珑的人,所以用这个来称呼矮脚猫。
曼基康的发现也是比较偶然的,我们知道猫咪基本上都是大长腿,它们能够快速奔跑跳跃也都得益于这两条大长腿。而曼基康则是基因突变导致短腿的产生,是自然产生的,并非人为干预。
在1983年,在美国发现了一只怀孕的短腿母猫生出了短腿的小猫,这是第一代矮脚猫,也是繁育的基础品种。此后就基于此繁育矮脚猫。
曼基康的繁育可以是曼基康和曼基康交配,曼基康和家猫交配,简而言之曼基康和任何猫咪交配得到的短腿猫都可以称为曼基康猫。
也因此,曼基康猫的花色繁多,按照优生优育的繁育原则,繁育出来的曼基康猫自然是长相可爱的。
拿破仑猫的出现,是让曼基康猫和波斯猫交配,产生了长相甜美,毛量多而且长的矮脚猫。这种外形的猫咪比其它矮脚猫更受欢迎,因为它既具有矮脚猫的特征,又具有波斯猫的特征。
拿破仑猫的繁育,可以在种内繁育,也可以是曼基康猫与波斯系的猫咪(波斯猫、异国短毛猫也就是加菲、喜马拉雅猫)交配得到。
六、4斤多公兔能配上八斤的母兔吗?
兔子是非常可爱,非常聪明,非常招人喜欢的兔子 。兔子的品种有很多,比较常见的有野兔家养的白兔,灰兔,还有外来品种的喜马拉雅兔 。兔子是胎生的, 哺乳动物 ,是啮齿动物,比较喜欢磨牙 。四斤多的公兔子配八斤兔子 ,也是可以的 ,可能是少夫老妻 ,只要小公兔和母兔子能配上的话 ,也可以的 。可能是公兔子和母兔子的品种不一样 。差距那么大的话,最好不要配 ,如果母兔子品种不一样,或者母兔子过于凶的话 小公兔会受伤害的 。
最好小公兔配个体型差不多的 ,岁数也差不多的,这样的话,它们 繁育 出来的后代会质量更好 。
七、猫科动物全部名单?
常见的猫科动物有老虎、狮子、猎豹、兔狲、猫、猞猁等。猫科动物分为猎豹亚科、猫亚科、豹亚科3个亚科,共有15属38种。
1、猎豹属。仅1种,即猎豹。斑纹较深,背部具黑色条纹,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变种,不是亚种。猎豹体长100~150厘米,尾长70~90厘米,体重35~72千克。雄性略大于雌性。栖息于有丛林或疏林的干燥地区,平时独居,仅在交配季节成对,也有由母豹带领4~5只幼豹的群体。是奔跑最快的哺乳动物,时速可达120公里。以羚羊等中、小型动物为食。除以高速追击的方式进行捕食外,也采取伏击方法,隐匿在草丛或灌木丛中,待猎物接近时突然窜出猎取。每胎2~5仔。寿命约15年。分布于非洲大部地区和亚洲的伊朗、巴基斯坦、阿富汗及邻近地区。
2、猫属。包括荒漠猫、丛林猫、沙丘猫、黑足猫、野猫5种。荒漠猫分布于青海西部和四川北部,为中国特有种,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丛林猫分布于亚洲中西部。沙丘猫分布于非洲北部、阿拉伯半岛以及亚洲中部。黑足猫分布于非洲南部少数地区。野猫有多个亚种,主要包括欧洲、非洲和亚洲三个群系。现代家猫作为一个种有近250个品种,如美国短毛猫、英国短毛猫、东方短毛猫、异国短毛猫、苏格兰折耳猫、波斯猫、暹罗猫、喜马拉雅猫、加拿大无毛猫、布偶猫、德文卷毛猫、金吉拉猫、土耳其安哥拉猫、美国卷耳猫、阿比尼亚猫等。
3、兔狲属。仅1种,即兔狲。体形粗短,大小似家猫,体重2~3千克,栖息于沙漠、荒漠、草原或戈壁地区,能适应寒冷、贫瘠的环境。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,通路弯曲,深2米以上。夜行性,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。视觉和听觉发达,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。腹部的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,有利于长时间地伏卧在冻土地或雪地上,伺机捕猎。叫声似家猫,但较粗野。主要以鼠类为食,也吃野兔、鼠兔、沙鸡等。分布于中亚及中国华北、西北和西南地区。
4、豹猫属。有豹猫、扁头豹猫、锈斑豹猫、渔猫4种。体长约100厘米,尾长约40厘米,体重约4千克,树栖,攀爬能力强,夜行性。其与家猫杂交繁育的后代称“孟加拉豹猫”,是很受欢迎的宠物猫品种。扁头豹猫分布于马来半岛、苏门答腊和婆罗洲,较为罕见,喜食果实、植物块茎和鱼。锈斑豹猫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,体长约45厘米,尾长约22厘米,体重约1.3千克,是体型最小的猫科动物。豹猫广泛分布于东亚、东南亚和南亚各地。
5、薮猫属。仅1种,即薮猫,有约19个亚种。体长约有67~100厘米,四肢近100厘米,是猫科动物中四肢比例最长者。耳大,听觉发达。栖息于水源充足的高草草原地带,善攀爬跳跃,捕捉各种小型脊椎动物,乃至小羚羊。圈养状态下的最长能活20年。因毛皮华丽而被大量捕杀。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区。
6、金猫属。有婆罗洲金猫和金猫2种。婆罗洲金猫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,体长约53~67厘米,体重约2.3~4.5千克,野外数量极其稀少。金猫有3个亚种,指名亚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和东南亚,华南亚种分布于中国东南部,西南亚种分布于中国西南部。体长约90厘米,尾长约50厘米,体重约12~16千克。体色变异较大,黄色、黑色等均有。除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,一般独居。夜行性,以晨昏活动较多,白天栖于树上洞穴内,冬季常有白天活动的现象。
7、非洲金猫属。仅1种,即非洲金猫。分布西非和中非的热带雨林地区。体长61~100厘米,尾长16~46厘米,肩高约39~55厘米,雄性体重在11~14千克,雌性约6千克。在非洲,非洲金猫被认为是“花豹之子”或“花豹的兄弟”,因为当地人相信非洲金猫总是伴随着花豹。人们把非洲金猫当作一种凶猛的动物并对其充满畏惧,在很多地区非洲金猫是当地部落的图腾。
8、美洲金猫属。仅1种,即美洲狮,有6个亚种。体长105~196厘米,尾长约67~78厘米,肩高55~80厘米,体重34~72千克,为猫亚科中最大者。雄性比雌性大近1倍。全身为单一的灰色、红棕色或红色。栖息于除热带雨林外的各种环境,生活于森林、丛林、丘陵、草原、半沙漠和高山等多种生境,可以适应多种气候和自然环境。美洲狮是一种喜欢在隐蔽、安宁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。善于攀爬和跳跃,独居,全天均可活动,以各种脊椎动物为食。广泛分布于美洲。
9、细腰猫属。仅1种,即细腰猫。体较细长,似黄鼬,头体长约50~77厘米,尾长33~61厘米,体重4.5~9千克。毛色有黑、灰褐和棕红三个色型。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洼地带,栖地于靠近流水源头的低地灌木地带,独居,捕食各种小型脊椎动物。其猎物有鱼、小型哺乳动物、爬虫动物和鸟类。数量较少,分布于南美洲,已引入北美南部。
10、虎猫属。有8种,如虎猫、小斑虎猫、长尾虎猫等。虎猫体长30~90厘米,尾长30~40厘米长,肩高约45厘米,体重11~16千克,雄性略大。分布于美洲,从美国得克萨斯州到阿根廷北部。小斑虎猫为该属体型最小者,最大者不过2.8千克,数量稀少。分布于南美洲。长尾虎猫尾长,极善攀爬,踝关节能旋转180度,后足可钩住树枝,甚至倒垂于树上。分布于美洲,从墨西哥到乌拉圭。
11、草原猫属。有南美草原猫、乔氏猫、南美林猫3种,南美草原猫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和西部高原地区,乔氏猫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、阿根廷、巴西南部和巴拉圭等国家的森林和丛林地带,南美林猫分布于南美洲西南的狭长区域,包括智利中部和南部,以及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安第斯湖附近的部分地带。体型均似家猫。因毛皮而被捕杀,数量下降。
12、山原猫属。仅1种,即山原猫,为所有野生猫科动物中最美丽的动物之一。总长74~85厘米,体长57~64厘米,尾长35~48厘米,肩高36厘米,体重4千克。山原猫的外观像雪豹,约有家猫的大小,但尾巴较长,有一身银灰色带光泽的皮毛,有斑纹及斑点。栖息于海拔5000米以上寒冷多风、植被稀少的高山地区。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,包括玻利维亚西南部、秘鲁南部、阿根廷西北部和智利北部。
13、狞猫属。仅1种,即狞猫,包括7个亚种,体长60~95厘米。栖息于干燥的旷野,也有在山区、树丛和沙漠活动的踪迹。白天躺在洞穴中,半夜外出觅食,主食鸟类、小兽。跳跃能力极强,能捕捉降落或起飞时的鸟类。以小家族形式在一起,有一定的领地,并用尿液标记领地的范围。2岁性成熟,寿命约17年。因毛皮而被猎杀,数量减少,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,以及亚洲西南和印度西北部地区。
14、猞猁属。有4种,即加拿大猞猁、猞猁、西班牙猞猁、短尾猫,体型中等,体粗壮,尾短,耳尖具毛簇。加拿大猞猁分布于北美北部,体形较小,毛深且色淡,以灰色和红棕色为主,偶有灰蓝色变种,斑点较浅。猞猁分布于欧亚大陆,有8个亚种,体长90~130厘米,体重18~32千克,为该属体型最大者。西班牙猞猁分布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,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,体形较小,体色较浅,斑点较深。短尾猫分布于北美大部分地区,有11个亚种,体长72~98厘米。猞猁属多栖息于较寒冷的森林灌丛地带,独居,无固定巢穴,善攀爬和游泳,夜行性,耐饥性强,捕食各种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,为珍贵毛皮兽。
15、云豹属。仅2种,即云豹和马来云豹。云豹有3个亚种,头体长61~106厘米,尾长55~9厘米,体重16~23千克,为豹亚科最小者,身体两侧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故名,瞳孔长方形,犬齿锋利,与前臼齿之间的缝隙较大,其长度比例在猫科动物为最。马来云豹曾经是云豹的亚种之一,2006年升级为独立物种,夜间活动,善爬树,从树上跃下捕食猴、鸟、鼠、野兔、小鹿等小哺乳动物,偶偷吃鸡、鸭等家禽。
猫科动物的统一特征
猫科动物体型中、大,躯体均匀,四肢中长,趾行性。头大而圆,吻部较短,视、听、嗅觉均很发达。犬齿及裂齿极发达;上裂齿具三齿尖,下裂齿具2齿尖;臼齿较退化,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。皮毛柔软,常具显著花纹。前足5趾,后足4趾;爪锋利,可伸缩(猎豹属爪不能完全缩回)。尾一般较发达。
八、大熊猫是二级保护动物?
不是的。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大熊猫(学名:Ailuropoda melanoleuca):属于熊科、大熊猫属的哺乳动物。仅有二个亚种。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。体型肥硕似熊、丰腴富态,头圆尾短,头躯长1.2-1.8米,尾长10-12厘米。体重80-120千克,最重可达180千克,体色为黑白两色,脸颊圆,有很大的“黑眼圈”,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,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。大熊猫皮肤厚,最厚处可达10毫米。黑白相间的外表,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。
生活在海拔2600-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,那里常年空气稀薄,云雾缭绕,气温低于20℃。有充足的竹子,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。大熊猫善于爬树,也爱嬉戏。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,或逃避危险,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。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,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。在野外,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-4个小时。大熊猫99%的食物都是竹子,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、60多种。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-20岁,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。
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,被誉为“活化石”和“中国国宝”即国兽,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,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。截至2021年1月,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。
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,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、陕西和甘肃的山区。
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。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——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,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。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,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,但大熊猫却是强者,处于优势,生存至今成为“活化石”。
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(Ailuaractos lufengensis),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“猫熊”,意即“像猫一样的熊”。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。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,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,体形比熊猫小,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,卵生熊类,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,分布广泛在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西南、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。在这一过程中,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,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。在距今50-70万年的更新世中、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。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,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“拇指”。这个“拇指”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,学名叫做“桡侧籽骨”,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。
化石显示,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-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。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,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,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,北达北京,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。化石通常在海拔500-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。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,大熊猫却孑遗至今,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。
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,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。《书经》称貔,《毛诗》称白罴(pi),《峨眉山志》称貔貅,《兽经》称貉,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称貘,等等。
1869年3月,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·戴维德神父(Armand David1826.9.7-1900.11.10),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(穆坪)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,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、花熊的踪迹。通过当地猎人的帮助,4月1日,他采集到白熊标本,毛色有黑有白,脚掌底部多毛,样子像熊,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。它的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。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·米勒·爱德华兹鉴定,“黑白熊”是一个新物种,定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(猫熊),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年《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》第五卷,从此,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。